email button email button

聯絡我

go top button

樂齡活動學習平台

網頁設計 UX/UI 研究 & 設計 | 2022

專案簡介

「做伙動」是一個針對長庚養生文化村所建立的學習平台,並且獲得了 2021 年的「國家優質標章 SQL」。據「活力老化--銀髮族的社會參與」相關資料顯示,長者的社會參與度與健康的身心靈有關聯。因此我們希望透過這個平台,提高長者們的活動參與度,增強他們的身心能力,並提供健康數據追蹤,同時減輕安養人員的負擔。目前在長庚養生文化村影響約 1,000 位長者,但這只是一個開始,如果經過時間的驗證,那它可能未來會被推廣到不只是安養中心,而是整個社會上,並為全國的老年人提供學習機會,進一步增強他們的身心健康,減少疾病帶來的痛苦。總之,我們希望透過這個學習平台,幫助長者們更好地參與各種活動,保持身心健康,讓他們的晚年生活更加美好!

執行項目

競品分析、使用者訪談、背景研究、UI/X 設計(LINEBot/網頁)、形象影片

專案時長

2021/9 ~ 2022/5(9個月)

團隊成員

設計師 (1), 設計指導教授 (3), 工程團隊 (**), 合作場域人員 (2)

使用者問題

我把使用者分成 2 種類型,一是參加活動的養生村民(長者),另一是負責規劃活動的安養人員(工作人員)。這些村民的平均年齡超過 70 歲,在以前的平台沒有好的「分類」功能,活動資訊也相當分散以及對網路操作的不熟悉,時常在註冊和找活動時遇到困難,使用體驗很差;另外以前的活動資料多是用紙本記錄,也讓安養人員在活動管理變得非常困難,且難以分析該如何舉辦新活動或優化現有活動,造成他們工作照護上的負擔。

設計目標

為了從根本解決使用者的問題,我提出了主要以下 3 個方面:

樂 齡 活 動 平 台 之 3 大 設 計 亮 點

設計亮點

個人化推薦,幫你快速選定適合活動

透過同理使用者後,我們發現長者不太擅長使用網路,大海撈針搜尋適合活動也相對困難。因此,我們設計了個人化活動建議,分析使用者過去的活動紀錄,提供最適合、最有興趣的活動建議,以滿足使用者需求並達成設計目標,進一步促進活動參與率。

image
image

透過 原始資料表 進行個人化活動推薦

設計亮點

使用合適的平台,讓操作不卡卡

我們發現市面上大多數樂齡學習平台都使用對長者來說不熟悉的網頁進行操作,同時也發現長者們經常使用 LINE APP 的群組功能進行訊息傳遞。因此,我們深入研究後發現:60% 的長者(年齡超過 55 歲)擁有智慧型手機,而其中超過 90% 有在使用 LINE APP。也透過問詢養生村的工作人員,我們實際了解到村裡有超過 70% 的長者都擁有智慧型手機,且幾乎全部使用 LINE APP,而村民比起一般其他長者更加熟悉手機的操作。

image

設計亮點

線上紀錄各項活動歷程,成為下次活動的養分

過去的活動紀錄都是使用紙本記錄,往往不易查閱。因此,我們透過對同理安養人員,創建了多個線上功能,讓這些紀錄能為安養人員提供更多規劃、優化活動的依據。

image

活動歷程

image

回饋表單

image

掃描簽到

繼續看

設計歷程 設計歷程

使用者訪談

探索安養人員的想法與真實洞見

這是一個全新的專案,因此我們必須先徹底了解養生村內部的工作模式、現況,以便有效地進行設計規劃。因此,我們決定進行用戶訪談,目標是養生村活動部門的工作人員,希望能藉由訪談最了解整體狀況的人,以最小的成本收集大量基本知識。

研究目標

關鍵問題

  1. 誰會使用該平台?
  2. 活動當下,工作人員的狀況如何?
  3. 村民在活動中,狀況如何?
  4. 希望能藉由平台達成什麼事?
  5. 何時會使用到此平台呢?
  6. 在達成任務的過程中有什麼困擾呢?
  7. 希望新增或改善什麼樣的功能?
  8. 請介紹村內的活動與課程
  9. 哪些類似的平台是你見過覺得很棒的呢?
  10. 承上,那他好在哪?有什麼缺點嗎?
image

訪談紀錄手札

image

關鍵問題

問題發現

  1. 混亂難以搜尋資訊:過去大多數情況下使用紙本記錄,例如點名、活動內容等,這通常使資訊很難回顧和保存。因此,他們經常依賴經驗法則來計畫活動,甚至需要村民到櫃檯手動填寫報名活動,增加額外的工作壓力。
  2. 不適合的平台:過去也曾有一些活動使用網上平台進行報名,但大多數村民因為不熟悉網路,他們會請職員協助報名。一些村民甚至不使用網路平台,直接打電話到櫃檯,請職員使用後台幫助他們直接加入活動。這使得原本便利的註冊程序反而變成了負擔。
  3. 臨時提醒沒人看:如果活動出現臨時困難需要更改地點或時間,通常會在官方網站上公告通知。但對於並不經常使用網路的村民,時常會有沒來上課或走錯教室的情況,進而降低參與率。

競品分析

瞭解產業標準

我們將收集各種安養中心(主要競爭對手)和一般樂齡族活動平台(次要競爭對手),以比較其功能、UI 層級和使用的平台。除了瞭解產業標準,這也可以成為新設計的營養。

使用者旅程地圖

站在使用者的鞋子

根據使用者訪談和團隊會議的結果,我們決定製作 3 種人物誌,分為主要及次要。主要的有兩種類型,經常參與活動的較外向村民和不太參與活動的較內向村民。還有一種次要類型,是養生村活動部門的工作人員。了解使用者後,讓我們跟著使用者體驗使用旅程吧。

問題發現

  1. 使用者希望所有資訊都在同一個地方:過去養生村的活動資訊分散在課程平台、官網、公告欄和教室門上。當使用者正在尋找新的課程或活動時,他們需要一個平台來整合所有資訊。
  2. image

    使用者不喜歡零散的訊息

  3. 使用者希望使用熟悉的平台:長者學習力較弱,比起新生代,他們更傾向使用熟悉的平台,這樣他們就不需要花額外的時間學習新知識。
  4. 使用者希望簡單的操作流程:這是因為長者不習慣打字,容易在使用過程中迷失在平台,也不擅長使用網路。
  5. 使用者希望得到引導:當他們在平台上迷失時,希望有人可以引導他們如何完成任務,但有些長者非常希望,那個對象不是「人」,他們不希望一直向他人求助。
  6. 使用者希望將活動紀錄:為了避免遺忘,需要將活動記錄下來。對於村民來說,他們希望有人提醒他們參加活動,紀錄活動歷程可以與他人分享;對於工作人員來說,他們則希望記錄長者的活動過程以進行分析。
  7. image

    使用者渴望被提醒以及活動被紀錄

洞見

根據以上的發現,我們進行了一個設計冲刺(design sprint)。在那之後,我們在會議中確定了設計目標:

下一步

繼續看

開發排序

排序功能開發的優先度

在與利益相關者的會議後,我們決定使用 LINE 和網頁作為開發平台,因此在繪製功能地圖(functional map)時,我已經考慮到了 LINE 開發的限制:

image

前台功能地圖

image

後台功能地圖

為了節省時間和費用,我們會列出了功能清單並排序優先度,並同時了解 APMIC(我們的開發團隊)目前能夠實現的程度。

image

我所列下的所有功能與其所要達成的目的

建立線框圖(Wireframes)

最初的規劃和收集回饋

我先建立 資訊架構(IA) 以便了解整體架構,接著才開始規劃使用者如何使用平台:

image

Linebot 的 Wireframes

image image

網頁的 Wireframes

突發狀況

在某次團隊會議時,團隊成員在閱讀了第一版的線框圖後,決定推翻先前的開發優先順序。

下一步

繼續看

重新設計

重新檢視、重新理解、重新設計

首先與利益相關者會面後,我了解到以下 2 個問題:

image

解決方案

我重新了解手頭的資源、 LINE OA LINE 官方帳號 在商業上,一般用來進行品牌行銷、客戶關係管理 (CRM),具有對話機器人功能,指定群組訊息等等功能。 等等,並再次進行競品分析後,與工程團隊討論了結果。最終,我得到了一個滿意的回覆。

image

我重新理解了使用者需求和利益相關者的問題,並重新規劃了整體流程,以下是一些要點:

  1. 整合:將網頁的功能移至 LINE OA LINE 官方帳號 在商業上,一般用來進行品牌行銷、客戶關係管理 (CRM),具有對話機器人功能,指定群組訊息等等功能。
  2. 改以聊天機器人取代:我們建立對話腳本來引導使用者的工作流程,以避免 LINE 的限制。

先前的操作流程

image

新的操作流程

image

設計成果

我們設計了前台的使用者介面,主要的使用者是養生村的居民。因此,我研究了針對長者的應用程式設計規範、與養生村工作人員進行會議以建立對話腳本,並依照先前的調查與發現,做出了以下的結論:

image

首先,我第一步是先設定品牌色彩,因為這是一個活動平台,我希望有一種生命力的感覺,然後參考上述的使用介面要點後,完成了 UI 設計規範。最後完成了,來看看吧!

image image

迭代

後期評估與下一步優化

LINE 仍然有些限制,部分功能不能像網頁一樣輕鬆完成。在下一個版本我們將增加網頁功能開發並重新設計使用者旅程,不過因為時間上的限制,我無法參與下一次迭代,所以我製作了一本「白皮書」,以用來記錄 9 個月的設計過程,一起來閱讀吧:

點擊並閱讀「白皮書」

結論與心得

我的第一份完整專案

設計一整個專案,不像是設計單一功能,我需要理解整個產品旅程,包括養生村、村民長者、利益相關者,甚至是自己。換句話說,這是我的畢業專題,同時也是商業專案。我必須在產品需實際落地的前提下,提出獨特的想法。也因如此,有些學校能做的有趣但天馬行空的想法,可能會被排除。我最終的目標是在獨特性和一致性之間找到平衡點。

大規模的設計挑戰

過去我有自己完成一個設計專案,或與同學合作完成設計專案。但這次,我是與一個完整的團隊合作,除了使用者,工程、利益端都需要被了解需求。與以前不同的是,多了很多限制,例如客戶的品牌概念、利益相關者的堅持和工程團隊的限制。我需要花費更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理解他們的要求並達成共識。因此,在開發過程中也發生了一些突發情況,產品被重新設計,需要重新做調研等等...但結局仍是一個扣人心弦但完美的體驗。